top of page

【蝦膏蝦醬系列之一】那一彎銀亮與紫灰

  • 作家相片: jeanyim
    jeanyim
  • 11月21日
  • 讀畢需時 6 分鐘

酥軟鮮甜的蝦皮

我很小的時候,我家小區外面,沿著路邊,有個早市。


每天早晨,天沒完全亮,遠處魚塘和菜地上,還繚繞着殘霧,附近老房子黑灰的瓦頂縫裏,才鑽出濃密的白煙,各色各樣的攤販和早餐檔口,就把一個T字路口擠滿了。地下的土路濕濕的,散落著菜葉子、魚鱗、碎雞蛋、雞毛鴨毛、豬肉下腳料。空氣也是濕濕的,混雜著所有那些東西新鮮和腐敗的氣味。


小販們有的是挑著擔子來的,有的推著小木車,也有騎著腳踏車的,後座用木條加大加固,牢牢綁著一個大籮筐,裡面裝著貨品,停在路邊叫賣。我對那個早市上的商品,最早的一段記憶,大概就是那樣一個大籮筐。筐子裡裝著銀白色的蝦皮,每一隻都有黑亮的小眼睛,尾巴上一點殷紅,襯得整個筐子泛起淡淡的粉色的光芒。


有一次,我父親的朋友抱著四五歲的我在附近玩。那個扶著腳踏車賣蝦皮的小販,就站在我們邊上。那時早過了晨間的熱鬧,街頭沒幾個人。於是,賣蝦皮的便與我們攀談起來。叔叔聊得高興,就捏起一撮蝦皮,放到我手裡給我吃。


我母親是醫生,對食物有點潔癖,除了水果,幾乎從不給我吃沒煮過的食材。因此,大概那也是我第一次吃到沒下鍋滾過的蝦皮。我一直覺得蝦皮銀亮粉紅的樣子十分漂亮,於是也就很樂意嚐嚐,這麼漂亮的東西,直接吃是什麼味道——鹹鹹的,並不是非常乾燥,咬下去很綿軟,齒間發出輕微的沙沙聲,那是微酥的口感,然後,一種海的鮮甜,就在口腔裡瀰漫開來。嚥下之後,蝦的餘韻充盈在口鼻,還能繼續回味一會兒,周圍那些令人不悅的「菜市場味」,似乎都遠遠地退開了。


從那以後,不管我媽怎麼抗議,只要有機會,我一定會捏一撮蝦皮塞進嘴裡乾嚼。


dried krills
圖1:淡乾蝦皮(購物網站圖片)

海味的邊緣

那是1980年代的福建。後來,我去了許多不同的城市,漸漸發現,這種銀亮粉紅的小東西,竟然在每個城市都能遇見。在南南北北的餐桌上,它被煮進湯裡、包進餃子裡、裹進捲餅裡、蒸進雞蛋羹裡、和絲瓜或胡瓜一起燜煮、撒在剛出鍋的鼎邊糊上;有時候,它和紫菜一起煮湯,撒上幾顆芹菜碎和蔥花,擺在潮州牛腩飯旁邊,有時候,它和紫菜涼拌在一起,點上香油,很可能就成了一桌子內陸山珍裏頭,少數幾道「海味」的代表。


seaweed with dried krills
圖2:涼拌紫菜蝦皮(圖/jeanyim)

不過,儘管這麼常見,我還是只知道它叫「蝦皮」。很顯然,這「蝦皮」肯定不只是「蝦的皮」,因為它全鬚全尾,加上又那麼小(最大也就四釐米),劏它還是剝它,都不現實。


直到有一次,我去香港大澳,參觀蝦膏蝦醬廠,店頭貼着蝦膏蝦醬製作流程的照片。我赫然發現,那原料「銀蝦」,不正是「蝦皮」鮮活時的模樣嗎!


posters about krills
圖3:大澳蝦廠門前貼的銀蝦照片(圖/jeanyim,攝於大澳)

小魚吃蝦米的——蝦米!

原來,蝦皮本尊學名「毛蝦」,是櫻蝦科下的一個屬,在西北太平洋地區,以日本毛蝦和中國毛蝦這兩個品種為主,是從東北亞到東南亞,牠都是一款重要的漁獲。毛蝦很小,成體一般也就成年人的拇指指甲蓋那麼大,長度通常不超過四釐米。但是,這種蝦的數量巨大,又總是大群大群地一起行動,不僅是人類的重要漁獲,同時還是許多海洋動物的主食。南方魚市場上常見的小黃魚(黃花魚)、竹筴魚和藍圓鯵(兩種俗名都叫「巴浪魚」),都能以這種小蝦為主食——饒是這麼吃,都還吃不完牠,可想而知,牠們的數量有多龐大。俗話說,大魚吃小魚,小魚吃蝦米——毛蝦,就是那種蝦米了。在香港大澳,這種蝦也叫銀蝦、霉蝦/梅蝦。


毛蝦一生可以繁殖兩次,壽命接近一年。牠們似乎不喜歡陽光,有着類似「晝伏夜出」的習性:白天會沉到海底,夜晚才浮出水面。有針對中國毛蝦的研究指出,一來陽光會抑制繁殖期的毛蝦排卵,二來,牠們捕食的浮游生物也有「白天沈底、夜晚浮水」的習性,因此牠們為了吃飽肚子,也得跟著上浮下潛。


day and night movements of krills
圖4:銀蝦晝夜垂直移動示意圖(圖/jeanyim)

香港大澳的漁民對毛蝦這種晝夜垂直移動十分熟悉。在大澳做蝦醬的人家,都知道要收購蝦艇在夤夜捕獲的毛蝦,這樣,做出的蝦醬才不會有泥腥氣。正是因為白天只能在水底才能撈到毛蝦,必然挾帶海床的泥沙,而這蝦子細小,不耐揉搓,又不可能在出水後再徹底洗淨。但在午夜時分,毛蝦們紛紛浮上水面,此時捕撈,就能直接從清淨的表層海水裡拉上大網大網的蝦,不必擔憂泥沙影響滋味了。


珠江口的家鄉味

毛蝦的數量多到什麼程度呢?2020年3月,廣東陽江核電站連續兩日發生故障,兩次都是因為大量毛蝦湧入,令冷卻循環水入口的濾網被阻塞,導致多個核反應堆停止運作,需要打撈毛蝦、清洗濾網之後,才能重啟反應堆。


news screenshot
圖5:明報新聞截圖

毛蝦的數量多到這個地步,別忘了,這可是在廣東地界呀!以吃聞名的廣東人,自然是沒有放過這種海產。銀蝦醬,是整個珠江口各地漁村都很常見的毛蝦製品,在珠海淇澳島、香港大澳與馬灣,銀蝦醬都算當地名產。在廣東五邑地區(新會、台山、開平、恩平以及鶴山),用毛蝦製作的蝦醬則喚作「鹹蝦」,跟香港大澳蝦醬很類似。【註1】


map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
圖6:廣東五邑位置圖(圖/jeanyim)

近代以來,五邑人沒有錯過任何一次出國浪潮。從早年淘金熱、修北美鐵路,到最近幾十年各種合法非法的移民潮,一代代五邑人湧向海外討生活,在僑鄉修建起座座碉樓,在北美也形成了規模可觀的移民社群。為了慰藉地球另一邊五邑人的胃,能夠長期保存的鹹蝦,就成為香港金山莊從珠江口輸往北美的一項重要商品。大澳一間蝦廠的老闆說,他們六七十年代也生產鹹蝦,除了供應本地需求之外,主要就是銷往北美;後來,本地市場口味漸淡,鹹蝦銷情下滑,他們停產鹹蝦;但卻有台山籍的美國老主顧尋來訂貨,他們因此恢復製售鹹蝦。你瞧,廣東人把毛蝦都吃成了鄉愁,隔著半個地球也無法割捨!


two different types of shrimp paste
圖7:大澳產的粗鹹蝦及幼滑蝦醬

那麼,究竟是什麼,讓細小精緻的銀白毛蝦,轉變為紫灰、棕紅、其貌不揚,卻令人難以忘卻的滋味?原來,製作蝦醬時,會用未經煮製的整蝦,連同內臟一起搗碎,加鹽醃漬,靜候發酵。長時間的陽光曝曬,大自然的熱力帶來色澤轉變,令蝦殼碎片呈現出類似「熟蝦」的紅色;鹽,能夠抑制蝦肉泥中導致腐敗的微生物滋長;而蝦子內臟和肌肉裡自帶的酵素(酶),則能隨著時間的推移,催化蝦肉中的蛋白質轉化爲豐富的游離氨基酸。我們感受到的「鮮味」,其實就是口腔中的味覺感受器在受到氨基酸刺激時,傳達給大腦的訊息。


three important factors to make shrimp paste
圖8:熱➡️色澤;鹽➡️防腐;酶➡️鮮味(圖/jeanyim,其中新鮮毛蝦圖片來自維基百科,CC0權限)

一彎小小銀蝦,是海中不起眼的「蝦米」,但又因數量巨大,成為沿海餐桌上常見的配角,對離鄉的人,又綿延出多少代人的鄉愁滋味。下一篇,我們會到香港大澳漁村,看看那裡的漁民是怎樣用毛蝦來製作蝦膏蝦醬的。


(感謝陳朝為本文作科學審查。)


【註釋】

註1:據香港大澳的蝦廠老闆說,鹹蝦只經一道石磨碾磨,而幼滑蝦醬,則要碾磨兩道,因此鹹蝦又叫「粗鹹蝦」,以此與幼滑蝦醬區分。不過,其實「鹹蝦」、「蝦醬」這些名稱,顯然都屬於各地粗疏的分類命名方式,既沒有統一規範,也無謂什麼統一規範。大家用身邊已有的事物,去命名另一樣類似的事物,亦屬常見。相信各地對「鹹蝦」的定義或有不同,歡迎來論。


【參考資料】

  1. 陳立婧 等,2022,「中國毛蝦生活史研究進展」,《上海海洋大學學報》Vol. 31, Issue (5),http://html.rhhz.net/shhydxxb/20220103692.htm

  2. 三個料理人,2022,「別拿蝦皮不當海鮮,它可是我們食用最多的蝦」,風味星球(公眾號)首發,http://html.rhhz.net/shhydxxb/20220103692.htm

  3. 「陽江核電站1級事件 連續兩日大量毛蝦塞冷卻水入口濾網」,2020年3月26日,香港《明報》,https://news.mingpao.com/ins/港聞/article/20200326/s00001/1585229442824/陽江核電站1級事件-連續兩日大量毛蝦塞冷卻水入口濾網

  4. 《大澳海風伴隨蝦醬飄香!百年蝦醬廠鄭祥興:希望能傳承製銀蝦醬料傳統手藝》,《香港經濟日報》,2022年9月9日,https://www.etnet.com.hk/www/tc/lifestyle/eatandplay/oldshops/80260

  5. 日本「鮮味信息中心」網站,關於Umami and aging/fermentation的章節:https://zh-tw.umamiinfo.com/what/whatisumami

  6. 廖迪生、張兆和 著(2006),《大澳》,香港:三聯書店。


【圖片來源】

圖2-大澳產的粗鹹蝦及幼滑蝦醬:左上圖,窩籃中晾曬的粗鹹蝦,引自香港大澳勝利香蝦廠Facebook Page,另外三圖為作者jeanyim攝於大澳

留言


Follow us on Instagram

IMG_2274.JPG

About Me

喜歡繪畫和閱讀,

喜愛動植物,喜愛東南亞⋯⋯的一枚吃貨。

在中國的邊緣行走與思考。

Read More

 

Join My Mailing List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© 2025 by Jean Yim.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Twitter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