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蝦膏蝦醬系列之二】大澳名物

  • 作家相片: jeanyim
    jeanyim
  • 22小时前
  • 讀畢需時 7 分鐘
大澳的海味店舖, seafood stores in TaiO
【圖1:大澳的海味店舖(圖/jeanyim)2023年11月攝於大澳】

大澳蝦膏的名聲

說起香港的週末郊遊路線,「大澳漁村遊」一直是個熱門項目。吊橋、小艇、水上棚屋,還有撲面而來的街邊小吃和海味乾貨氣息。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漁村手信,大概要屬「大澳蝦膏蝦醬」了。連我遠在千里之外的馬來西亞親戚,有次聽說我們週末去大澳玩,都會順口問上一句:「大澳蝦膏很出名喔,有沒有買點呀?」


其實馬來西亞自然也有本土著名的各種蝦膏蝦醬產品,如Belacan(馬拉盞蝦膏)、Cincalok和做Rojak用的蝦頭膏等等。但為何又會知道「大澳蝦膏蝦醬」呢?這就要說到港劇和港產片的文化輻射了。


大名鼎鼎的「邵氏電影」,其實最初成立於1925年的新加坡(邵氏機構),而後在上海、香港、台灣、英屬馬來亞等地處處開花,除了早年的華語電影、後來的粵語長片之外,連新加坡的Malay Film Productions都是由邵氏兄弟在戰後注資成立,並成就了一代馬來巨星P. Ramlee。


Shaw Brothers Films in Southeast Asia
【圖2:邵氏電影與P. Ramlee】

那個年代的東南亞華人社群,英帝國的殖民體系是骨架,閩粵移民網絡則是肌理。在英屬馬來亞的怡保、吉隆坡等地,聚居着大量廣府人,這就為廣府話在星馬華社的地位奠定了基礎。後來,電視機普及了,緊接著是錄像機、DVD,然後又有了衛星電視和互聯網⋯⋯這個過程,恰好與香港影視產業的輝煌同步。自然而然,來自香港的粵語節目,非常絲滑地進入了東南亞的廣府社群,成為許多東南亞廣府人的童年回憶。


Streets in Ipoh
【圖3:怡保街景。怡保是在馬來亞錫礦業蓬勃年代的重鎮,居民以廣府移民為主(圖/jeanyim)攝於怡保】

而在香港拍攝的電視劇、綜藝旅遊節目中,必然少不了夾帶一些本地飲食元素,TVB甚至有一部電視劇《大澳的天空》,正是以一間大澳蝦廠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。大澳蝦膏蝦醬也就順著這樣的脈絡,在星馬地區聲名遠播了。


location of Tai O
【圖4.1:大澳位置圖。大澳正對著珠江的出海口,是鹹淡水交界的位置】
map of Tai O
【圖4.2:大澳地圖,中部偏上位置的Tai O是指「大澳島」,中部偏右下位置的Tai O是指今日的大澳市鎮中心,圖上可見,時至今日,大澳仍有地名為「鹽田」,即當年鹽業發達留下的痕跡】

一方水土

說回蝦膏蝦醬,它們又為何會成為大澳這個地方的土產呢?


大澳是位於大嶼山西北角的一個小島,僅以一條狹窄水道與大嶼山島相隔。村落則橫跨水道,在一大一小兩個島上發展起來。大澳島面向珠江出海口,自古便坐享鹹淡水交界處的豐饒漁獲。而且,大澳古時亦盛產海鹽。根據當地天后廟碑文記載,清乾隆年間,政府為發展鹽業,在大嶼山及大澳島之間築起堤圍,將沿岸淺灘變成鹽田,令原本寬闊的海灣,成了今日狹窄的河道(地圖上標出寶珠潭、新基村、坑尾溪及南涌)。在鹽業全盛時期,大澳三分之二的面積都是鹽田。也正是因為當年繁榮的鹽業,逐漸形成了今日大澳的村落格局。


saltern of Tai O
【圖5:大澳鹽田】

漁獲,加上海鹽,鹹魚鹹蝦就成了大澳土產,毫不意外。儘管本地鹽業自1960年代起就走向沒落,但製作鹹魚鹹蝦的手藝,還是傳承了下來。且把鹹魚按下不表,本篇單說蝦膏與蝦醬。


大澳的「蝦膏」與「蝦醬」,其實都是用「鹽」與「蝦」這兩樣原料製成的調味品。蝦膏通常以塊狀出售,較為乾身,棕紅色至紫棕色;蝦醬則較濕,通常一瓶一瓶賣,原味紫灰色,加入辣椒的辣味蝦醬,則偏棕黃色。


shrimp paste of Tai O
【圖6:大澳的蝦膏蝦醬】

蝦膏蝦醬製作技藝

無論蝦膏還是蝦醬,都是用一種可以大量捕獲的小蝦製成。這種小蝦通體銀白,僅尾部帶一點淡紅色,故名「銀蝦」。牠們總是大群大群出沒,白天潛下海床,夜晚才浮上水面。因此,漁民會選擇夜間捕蝦,這樣撈起的蝦比較乾淨,做出的蝦膏蝦醬也就不會有泥腥味。


selling krills in Tai O
【圖7:銀蝦及岸邊銀蝦交易場景,翻拍大澳本地蝦廠貼出的老照片(圖/jeanyim)2023年10月攝於大澳石仔埗街】

每天清晨,滿載銀蝦的小艇駛近岸邊,一籮籮銀蝦搬上岸,即場磅重、付款——這是當場結帳的行規:「秤砣落地要俾錢」。銀貨兩訖,蝦廠就要立即開始處理新鮮銀蝦了。【註1】


首先,蝦廠會將收購來的銀蝦中夾雜的魚蟹貝類和其他雜物剔除乾淨,並灑上鹽。一擔蝦,要撒上五斤鹽(香港一斤約合公制605克)。然後,為銀蝦分等級:品質高者,用來做蝦膏;品質較次者,則會用來做蝦醬。此外,在盛產銀蝦的季節,若收購量大,則會多做蝦醬,因為蝦醬製作流程中,所需日曬時間較少,能夠儘快消耗掉過多的原料。


至於蝦膏蝦醬這對孿生產品,其實在製造之初,發展軌跡就分開了。


我們先說蝦膏。用來做蝦膏的銀蝦,會先放打成糊狀,然後舀進窩籃(竹簸籮),攤成扁平一層,放在太陽底下曝曬。這蝦糊的表面,不久便會在陽光的熱力下,被曬乾、曬紅。然後,要用鏟子將窩籃中的蝦糊割開、反轉,再曬底面。這個過程通常需要幾天時間。等到兩面皆紅,還要放入製麵機,像揉麵糰那樣充分揉壓(傳統做法是放在竹簍裡面,用木棍搗製、揉搓),再裝進亞克力的模具,分裝成大約300克一塊的方磚。製好的蝦膏磚,往往還要再擺在通風的大太陽下,曬到表面水分進一步蒸發,才裝袋出售。


蝦膏曬好了,再來看看蝦醬。做蝦醬的銀蝦,會放在桶或瓦缸裡,用木棍樁碎,然後待蝦肉碎自然發酵,變成紫色。每隔一段時間,就用木棍或竹棍充分翻攪蝦醬,令鹽分、水分和蝦肉碎均勻混合。有行家強調,攪拌工具一定要用竹木製品,若用金屬,會影響蝦醬風味。之後,將經過發酵、攪拌的蝦醬放在石磨裡,碾磨幼細。磨好的蝦醬,也要放進窩籃裡,攤平,讓多餘水分順著竹篾的孔洞流走,同時放在陽光下曝曬,稱為「上蒸下流」。若得天公作美,只一天,蝦醬便可從窩籃中鏟起,裝入大桶,繼續發酵。正因蝦醬製作過程中,需要裝籃曝曬的環節較短,所以來不及曬製蝦膏的原料,也會被做成蝦醬。接下來,還要經過大約一個月的時間,桶中蝦醬完成發酵,散出迷人蝦香,這個過程稱作「回香」。此時,蝦醬便製作完成,可以裝瓶出售了。

making shrimp paste
【圖8:做蝦膏、做蝦醬(圖/jeanyim)】
溫馨小提示:這種家庭作坊傳統製作的蝦膏蝦醬,都沒有經過煮製、消毒,因此要當作「未熟食材」來處理,切勿直接食用!另外,蝦膏蝦醬在用於調味之前,均宜小火爆香——切記小火,否則易焦,會出現苦味。

仔細比對不同蝦廠的製作方法,會發現各家在細節上不盡相同。但最主要的步驟:搗碎、加鹽、自然發酵、日光曝曬以及充分攪拌,這些元素基本上是一致的。因此,扁扁的竹製窩籃裡,抹開紫棕泛紅的蝦醬,在海風中接受日光曝曬,就是這裡的漁村經典畫面了。


大澳蝦醬與李錦記

製成的蝦膏蝦醬,在口味上也略有不同。我有一次跟朋友同去參觀大澳蝦廠,在比較了兩種產品的氣味之後,大家一致同意「蝦醬香得性感撩人,蝦膏的香味穩重端莊」。蝦醬含水多,口味更鹹,並且自帶一種令人無法忽視的鹹香氣息,在炒菜時,可以直接下鍋,用着相當方便,但因為偏鹹,要小心別下太多。蝦膏的香氣則更為馥郁沈厚,也較蝦醬淡口。只是烹飪時,需要先將切下的蝦膏,用油慢火爆香,否則不易調味均勻——是多一道工序,因此,在香港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裡,蝦醬的普及率遠高過蝦膏。香港醬料巨頭李錦記的家常醬料產品中,就只有蝦醬,沒有蝦膏。


說到李錦記,與大澳的蝦廠,還真有一段淵源。也是那次去參觀蝦廠,站在一磚磚紫紅的蝦膏旁,老闆侃侃而談,說起李錦記從南水、至澳門,再到香港的發家之路,竟如數家珍,絲毫無錯。我笑問:「哇,您都幾熟李錦記家史喎?」老闆一拍大腿:「我地同宗呀嘛!而且仲六十幾年交情呀!」


原來,早年李錦記售賣的蝦醬,其實並非自設廠房,而是直接買這家蝦廠的蝦醬,貼牌出售。直至後來,李錦記的生意拓展,需貨越來越多,手工作坊已供不應求,他們才不再跟這間蝦廠訂貨,自去發展工業化大規模生產。因此,隔壁一棟樓,至今仍是李錦記產業,只不過長期空置,樓頂的「李錦記蠔油蝦醬工場」字樣,也用白灰覆蓋了去。若不是機緣巧合,老闆指看,還真留意不到。


old buliding in Tai O
【圖9:李錦記工場舊址,左:建築物實景,李錦記的招牌正常光線拍攝不易看清;右:用濾鏡調整色彩之後,希望大家能看到從右往左「李錦記蠔油蝦醬工場」的字樣(圖/jeanyim)2023年10月攝於大澳石仔埗街】

大澳蝦醬之聲名遠播,可謂是搭了港產影視作品的順風車,同時也是廣府社群海外網絡的味覺延伸。那麼,走出大澳的蝦膏蝦醬,又去了哪裡?進了哪些人的廚房?上了哪些人的餐桌?下一篇,我們會繼續順著這一縷蝦香,梳理海外華人網路中的蝦膏蝦醬。


【註釋】

註1:自2012年12月31日起,香港水域已經全面禁止拖網捕魚,本地漁民無法再於近岸獲取蝦膏蝦醬的原料銀蝦。所以,實際上不少本地蝦廠已將頭幾道製作工序北移,在珠江口的其他城市尋找合作夥伴,將半成品運回大澳,繼續後半段的曬製、發酵。


【參考資料】

  1. 大澳永續發展教育工作室,大澳鹽業:https://taiosde.wordpress.com/大澳鹽業/

  2. 聲昔再現,《大澳舊業:鹽業、漁業、蝦醬業》:https://www.thevoiceofhistory.com/post/tai-o_history_development

  3. 陳煒智,《從邵氏電影在星馬,看香港電影曾在南洋的光輝歲月》,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feature/hknnanyang/141540

  4. 廖迪生、張兆和 著(2006),《大澳》,香港:三聯書店。


【圖片來源】

圖2:邵逸夫與旗下女星合影,圖片來源: 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feature/hknnanyang/141540

1960年代的P. Ramlee,圖片來源:新加坡國家文物局檔案圖片https://www.roots.gov.sg/Collection-Landing/listing/1108622


圖5:大澳鹽田圖片來源:YWCA大澳文化生態綜合資源中心

留言


Follow us on Instagram

IMG_2274.JPG

About Me

喜歡繪畫和閱讀,

喜愛動植物,喜愛東南亞⋯⋯的一枚吃貨。

在中國的邊緣行走與思考。

Read More

 

Join My Mailing List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© 2025 by Jean Yim.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Twitter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