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叫做「命中注定」?英國作家毛姆說過這樣一個故事:
從前有一位商人,住在巴格達。一天,他讓僕人去市場上買點東西。未幾,僕人驚慌失措地跑回來,說自己在市場裡撞見了死神,死神還對著他做了個威脅的手勢。僕人嚇壞了,問商人借了一匹馬,倉皇逃離巴格達,要去附近的另一個城市薩馬拉,躲避死神。
僕人駕馬飛馳而去,商人便只好自己去市場。沒想到,在市場上,商人也遇到了死神。他生氣地質問死神,你為什麼要威脅我的僕人?
「我沒有威脅他⋯⋯」死神解釋道,「我只是被他嚇到了,因為我沒想到會在巴格達遇見他,我應該在今天晚上,去薩馬拉找他來著。」
這個故事,我至少在課堂上聽過兩次。一次是古代近東文明的課,老師給我們講巴比倫城,提到巴別塔(Tower of Babel)的時候,給我們看了「薩馬拉轉塔」(大清真寺宣禮塔)的圖片,因為千百年來,許多人相信,那座通天塔就是這種螺旋高塔的造型;另一次,是在一門語言學的課上,老師講到巴別塔之倒塌和人類語言分化的神話,也是因為巴別塔的造型,又提到了薩馬拉,順便講到了「死神之約」。
毛姆是在他最後一部戲劇《Sheppey》的結尾,引用了這個據說是源自兩河流域的古老傳說。當然,這故事其實還有另一個來自阿拉伯的版本【註1】,但毛姆的版本顯然在英語世界也流傳甚廣。這故事如此深入人心,已能說明兩河流域作為西方文明之源,對歐洲的影響之深。巴別塔傳說是聖經故事,但今天的薩馬拉轉塔是穆斯林的宣禮塔,相信這兩個宗教,都與修建轉塔的古人有交集。
那麼,在薩馬拉修建轉塔的,是什麼樣的古人呢?那座著名的螺旋宣禮塔,修建於公元848年的阿拔斯王朝,而當時的薩馬拉,正是帝國的首都。阿拔斯王朝是公元八世紀起,逐步雄霸一方的阿拉伯帝國,極盛時版圖橫跨亞歐非三洲。中原古文獻中的「黑衣大食」,所指正是阿拔斯帝國。這個阿拉伯帝國在時間上大致與唐帝國平行。如果讀者中有《軒轅劍3》的玩家(暴露年齡),應該會記得唐朝將領高仙芝與黑衣大食交戰的劇情,那就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「怛羅斯之戰」。
當然,除了兵刃相向,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之間,更多的還是綿密的商貿往來。根據古氣象學的數據,隋唐兩代正處於氣象史上的溫暖時期,可以想像,貫穿亞歐大陸的商路,沿途的環境相對好走:可能有更多綠洲,冬季也沒那麼嚴寒。加之唐帝國對四海諸國皆友善,番商胡賈之多,都不是前代能比的。
五百年後,順著新航路名揚四海的「明青花」,其實早在唐代,已經出現雛形。唐青花,存世極少,且非瓷器,只是釉彩陶器。唐代流行的是色彩絢麗奔放的陶瓷器,以唐三彩為代表。唐青花則素胎藍花,跟軟紅十丈的唐三彩比起來,儼然一位禁慾小修女。而且,在唐代貴族墓葬中出土的陪葬品,也沒有唐青花的蹤跡。可見,在中原並不流行青花紋樣,這種產品可能主要是供西域胡賈銷往穆斯林地區。
值得留意的是,青花這種陶瓷紋飾所用的藍色,在當時主要由西域輸入。那麼,它產自西域的哪裡呢?恰恰就是阿拔斯帝國。因為當地自蘇美爾時代起,就崇尚藍色【詳見前文《青金石:寶石、顏色與故事》】,並且有豐富的鈷礦資源,兩河流域居民很早就掌握了用鈷製作藍色呈色劑的技術,巴比倫城的伊什塔門,那通體碧藍的彩釉琉璃磚,早在阿拔斯帝國前1200年就能燒造,可謂是家傳的絕活了。這門手藝,不僅向東輸送了青花陶瓷不可或缺的釉料,而且,還在阿巴斯帝國時期,發展出仿瓷畫風的「錫釉」工藝,向西走,逐漸演化出葡萄牙的Azulejo瓷板畫【詳見前文《澳門的瓷板路牌:只像青花瓷嗎?》】、西班牙義大利的Majolica彩陶裝飾⋯⋯接下來兩篇,讓我們話分兩頭,先說東線故事,再講西線。
【註1】此故事的阿拉伯版本,是說所羅門王的僕人遇見死亡天使Azreal,於是僕人懇求所羅門王將他送去印度。
【圖片來源】
圖1:作者手繪。
圖2:上圖,薩馬拉轉塔,見維基百科Great Mosque of Samarra條目,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Great_Mosque_of_Samarra ;下圖,巴別塔,作者Pieter Bruegel de Oude,見維基百科Tower of Babel條目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Tower_of_Babel 。
圖3:見維基百科「怛羅斯戰役」條目,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怛罗斯战役 。
Comments